“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”是我国中医经典著作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里的一句话,点出了灸疗的优势。明朝著名医学著作《医学入门》中称“凡病药之不及,针之不到,必须灸之”,足见灸疗在中医中的地位与重要性。因此不论是在养生爱好者,还是养生馆的灸疗服务人员,都已经把艾灸视为第一养生法宝。可是奇怪的是,在医院里,艾灸却一直以来都是被作为辅助医疗方法而存在的。
难道艾灸不能治病?艾灸不应是配角!
不少医院常把灸疗作为针刺疗法的配角,似乎只有“三伏灸”和“三九灸”的时候灸疗才会短暂地占据主角的位置,这也让很多灸友误以为只有“三九天”才能艾灸,却不知艾灸是全年可以灸的!三伏灸只是符合冬病夏治的理念而已。艾灸不仅在“治未病”方面占据重要地位,在“治已病”方面也应该大显身手!
简单来说艾灸有以下几个作用:
1、温通经络,驱散病邪。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,使热力深达肌层,温气行血,具有温通经络,散寒除湿、宣痹止痛之功效。
2、滋阴补阳,调和阴阳。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,而艾灸双向调节功能,阳气不足时能温阳,阴气不足时能滋阴。
3、行气活血,消瘀散结。气见热则行,见寒则凝,气温则血行。艾灸为温热刺激,可使气血协调、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,消瘀散结。
但要说清楚的是,艾灸本身既不是无病不治的神术,也不是旁门左道的邪术!它是传统中医外治手段的一种。而任何一种医疗方法都有局限性,有些病艾灸对症,有些病艾灸不是最好的方法。
艾灸的适应证:
①寒凝血滞、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证。
②外感风寒表证与中焦虚寒。
③脾肾阳虚、元气暴脱之证。
④气虚下陷、脏器下垂之证。
⑤外科疮疡初起,瘰疬、乳痈初起,各种痛证,疖肿未化脓者,灸之可消瘀散结、拔毒泄热。对于疮疡溃久不愈,灸之还有促进愈合、生肌长肉的作用。
⑥气逆上冲的病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