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是日诗】
霜露既降,木叶尽脱,
人影在地,仰见明月。
既而乐之,行歌相答。
已而叹曰:
"有客无酒,有酒无肴,
月白风清,如此良夜何?"
——宋|苏轼《后赤壁赋》节选
物候说
▼
霜降,秋季最后一个节气!天儿更冷,露水凝结成霜。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。
霜,只能在晴天形成,“浓霜猛太阳”就是这个理。
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:
霜降,阳气潜降的最后高峰期
借天势将能量潜藏于体内的最好契机
▼
此时地面上的热已纷纷降到地面以下的土里,大气中寒气增加,露便成霜。
西北方居住窑洞的人,穴内明显感觉温热,东南方也能感觉到屋内热气更大。此时地面上觉得凉,地面下便觉得温了。
人的身体是小宇宙,健康的人,此时身体的阳气逐渐收藏到了肚脐以下,下半身也增温了。降到土里的热是要滋养植物的根基,降到身体的阳气则是要滋养五脏。
秋天最怕的是“阳气不降”,不降则万物失根,根基养不好,就别想明年春天会枝繁叶茂了。
民间有谚曰“一年补透透,不如补霜降”,霜降是天气潜降的最后高峰期,这里的补,其实就是借天势将阳气归根,将能量潜藏于体内。
另,《皇帝内经》强调:「秋冬,人们知养阳而不知养阴。故秋冬之时,有因求养阳而伤及阴者。」《内经》以世人之多疏忽,而善养生之圣人能识之,故言「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」,以顺从四时阴阳之变,是谓“以从其根”。
所以,在渐冷的秋冬日,收阳滋阴是最好的养生方法。
阴阳互根 养阴温阳乃大道
▼
阳根于阴,阴根于阳,阴与阳相互依赖,缺少任何一方,则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了。所以事物的发展变化,阴阳二者是缺一不可的。在补阴的同时,辅以温阳的手段,使阴有所化,并可借阳之通运,以制阴之凝滞。
张景岳说:「善补阴者,必于阳中求阴,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。」就是说,养阴的药物大多甘寒滋腻,如果能辅助一些温阳收阳的手段,才能更好的滋养身体。
做好下面日常生活中的:收
不大吃大喝
不出大汗
情绪不波动
不晚睡
不过早过晚运动
少吃辛辣,燥热食物,
多吃甘酸,
上床不看手机是最好养心血、肝血的方法!
推荐给大家一个温阳收阳事半功倍的好方法——艾灸。
这时,各位艾友一定要灸,能够将元气收藏住的关元穴。
秋天灸关元穴,以顺收藏之时序,收元阳内固,金水相生,益真火,养肾气,以合脏气生藏之机。
润 燥 健 脾
霜降,五行属土,对应脾脏,因此,这段时间是肠胃病的高发期!在饮食上,我们不要吃寒凉食物,水果能蒸煮一下再吃最好。
早上一碗山药小米粥,可以滋阴养肾、健脾护胃。算得上是全年365天的最好滋补佳品。
艾灸健脾效果是中医治疗手段中最快的一种,
取穴:中脘穴、肚脐、足三里、太白穴
如果是日常的养生保健灸,那么我们每周3-4次,每次每个穴位20分钟。
如果是治疗性的艾灸,我们可以艾灸一周休息一天,每次每个穴位30分钟以上。
讲完温阳收阳,我们再说下怎么滋阴。
秋冬多喝温热水是最好的滋阴润燥!加点蜂蜜水更好。
艾灸滋阴润燥的方法也很简单,就是有时间泡泡脚后,艾灸三阴交、涌泉穴这些引火下行,滋阴润燥的穴位;再把太冲穴加上了,因为这个穴位可以起到疏肝理气,预防秋燥抑郁很有帮助。
秋主肺,肺主悲
深秋之后,满目荒凉,悲情油然而生。很多人的抑郁症也会在秋天加重。特别是一些女性在这时情绪波动大,因此我们按揉或者艾灸“膻中穴、太冲穴”非常好,这2个穴都是调节情志病的要穴。
有一种说法「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」。就是说,很多慢性病,不好治疗的病,通过长期的艾灸,可以痊愈。
《黄帝内经》的《灵枢·官能》说「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」,《医学入门》亦说:「药之不及,针之不到,必须灸之。」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,由于其安全性高、无毒副作用、养生保健。
俗话说“霜降进补,来年打虎”,
闽南还有句民谚:“一年补透透,不如补霜降。”
过完霜降,动物正式进入冬眠,
人也需要补充能量过冬,
“补冬补秋不如补霜降”,
霜降时节,宜多食杂粮五谷,
补充元气,也可降压舒心。
马云说
下一个世界首富将出现在健康产业
爱灸堂
艾灸养生领先品牌,专注健康15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