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夏最易生什么病?脾胃病
长夏首见于 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 曰:「脾主长夏,足太阴阳明主治」。中医学理论将一年分为五季,在夏末秋初之间,划出一个“长夏”,时间具体指从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处暑4个节气。基本把三伏包括在内了。
长夏季节,湿热熏蒸,水气上腾,湿气最盛,故长夏多湿病。中医五行理论认为,长夏季节的“湿”,与人体五脏中的“脾”相对应。因此,防病要提防“湿邪”入侵,养生要注意除湿健脾。
脾主运化、主升清、喜燥恶湿。胃主受纳、主通降、喜润恶。脾主运化,是指脾气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,将其吸收、转输到全身脏腑。脾主升清,也就是指水谷精微上输心、肺、头面。艾灸盒胃主受纳,指受纳水谷,在胃气通降作用下,水谷由胃接纳其中,然后再消化和糟粕的排泄过程。夏秋之间雨水最多,加之气温尚高,故湿气最盛,与脾的特性相应,脾土当最旺。脾旺于长夏,一言长夏湿最胜之特性,即湿「旺」;二言脾气当旺方能抵御湿气的侵袭。艾灸穴位图脾喜燥而恶湿,湿胜则伤脾,故夏季亦多见脾胃病,或脾胃病于夏季加重。《脾胃论》:「时当长夏,湿热大胜,蒸蒸而炽,人感之多四肢困倦,精神短少,懒于动作,胸满气促 ,肢节沉疼;或气高而喘,身热而烦,心下膨痞,小便黄而数,大便溏而频,或痢出黄如糜 ,或如泔色;或渴或不渴,不思饮食,自汗体重;或汗少者,血先病而气不病也。」所以脾最怕的湿,在长夏期间,容易湿气困脾,升清降浊功能异常,虽然没有那么严重,是不是觉得自己也和上面的症状相似几分。艾灸养生春夏养阳,脾主长夏,首先伤得便是脾阳,所以有句老话「夏季无病三分虚」,讲得就是这个道理。所以既然我们无法逃避这又湿又热的长夏,应该怎么来预防脾胃病呢?气候炎热,由于阳气浮越于肌表,中焦脾胃处于相对虚寒状态,脾胃的运化相对不足,所以人们食欲降低、胃口不佳、肠胃不适。补脾胃莫过于温补,温补莫过于灸法,能壮人阳气,益人真阴。胃暖暖的,非常舒服。爱灸堂脾胃调理灸,爱灸堂脾胃灸套盒:健脾和胃,改善肝胆疏泄功能,加强脾胃运化功能。
脾胃需慢调,火力定灸+爱灸堂脾胃调养特色灸还能温经通络、调理经络不通,弥补一补气血就上火的问题。除了夏季进行三伏灸调理之外,我们还可以适当进行阳光浴,不花钱却非常有效,但是注意在早上9点前或者下午4、5点后为最佳,时间15分钟左右即可,避免晒伤皮肤。动则生阳,动则经气流通,散步、放风筝、爬山等,运动有助于脾胃消化运载。艾灸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