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?
曰:脉乃气血先见。气血有盛衰,脏腑有偏胜。气血俱盛,脉阴阳俱盛。气血俱衰,则脉阴阳俱衰......
——《伤寒杂病论*平脉法第一》
脏腑,我们都知道,人有五脏六腑,这都是很重要的零部件儿。那气血是什么呢?经常听有人讲气血不足,可是什么是气血呢?
我们听说过很多关于气血的描述:
人之所有者,气与血耳。
人之血气精神者,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。
血气者,人之神,不可不谨养。
血气经络胜形其寿。
“所谓的脉,都是表象,它反映的是气血功能状态”。气血,乃人之本也。
【 气 】
▼
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。
既是人体赖以生成的物质,又是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。由肾中的精气、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空气几部分结合而成。《素问·五藏别论》说:" 所谓五藏者,藏精气而不泻也 "。
元气,又名“真气”,是人体最基本,最重要的气,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。
宗气,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,属后天之气,宗气在胸中聚积之处,称为“气海”,又名“膻中”。
营气,营气是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之气,因富有营养在脉中运行不息,故称为营气。营气与血有密切的关系,故又称营血,营气与卫气相对为阴,故又称“营阴”。
卫气,卫气是具有防御作用而行于脉外之气。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,属阳,故又称“卫阳”。
人体的五脏: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有相应的五气,五脏泄了气,即比如肝气虚、肾气虚等等,就会造成器官的原有生理功能受损,造成一系列疾病。气有护卫全身肌表,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。

【血】
▼
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。
营气和津液都来自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,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。人们吃进去的食物是由胃腐熟和脾的运化,成为水谷精微,然后再经脾的升清输布至肺,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,再经过肺的气化作用,注入脉中,化为血液。
血足能充养脏腑,器官,人的精力充沛,神智清晰,思维敏捷,感觉灵敏,活动自如。血虚则精神衰退、多梦、健忘、失眠,严重血虚者还可神智恍惚、惊悸不定、昏迷或神智失常。
气属阳,血属阴,相互依存,相互滋生,相互制约。《难经﹒本义》:气中有血,血中有气,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,乃阴阳互根,自然之理也。”《医学真传·气血》“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母。”
气为血之帅
气能生血,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。将食物中的营养转化成血的过程,离不开脏腑之气的气化作用,故气能生血。
气能行血,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,主要依靠心气的推动以及肺气的宣发肃降,肝气的条达共同作用完成的,故气行则血行,气滞则血瘀。若脏腑的气机逆乱,血随气升,则出现面红、目赤,甚至吐血,或血随气陷甚至可出现崩漏。
气能摄血,气对血具有统摄和固摄作用,使血循行于脉中而不致外溢,这个统摄功能主要是通过脾统血的功能来实现的。
血为气之母
血能载气,血是气的载体,如血不能运载气,则气浮无根。所以,当大出血时,气亦随之涣散了。
血能生气,血提供营养给气,使气保持充盈,若血虚时,气也就衰竭了。
艾灸让你的气血动起来!
艾灸具有双向调整作用:“艾叶味辛、苦,性温;归脾、肝、肾经;芳香温散,可升可降”我来说这个可升可降,就包含了,艾叶可以止血活血,它具有调理的双重作用。
当你淤血,瘀滞,寒凝,气滞的时候,艾灸可以帮助你疏通;帮助你消融;当你需要调养的时候,当你宫寒不孕,心腹冷痛的时候,他可以帮助你温经散於,调整体内环境。
这就是艾灸的双向调整作用,对于通气血是很有效的。
通,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常态,而不通又是人体病理的主要所在。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五脏以通为用,六腑以通为顺,经络以通为畅,津液以通为养,气血以通为运。五脏通五行、五气、五色、五味、五官,各个组织器官有机的联系在一起。
只要气血畅通,循环是好的。身体自然就不会出现疾病。
马云说
下一个世界首富将出现在健康产业
爱灸堂
艾灸养生领先品牌,专注健康15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