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体来源摄图网
阴气内生
身体就会沉积很多「阴毒」
包括痰毒、湿热毒、寒湿毒、瘀毒等
▼
常见的阴毒有哪些?
『痰毒』
体形肥胖,水肿,腹部肥满,胸闷,痰多,容易困倦,身重不爽,喜食肥甘厚味,舌体胖大,舌苔白腻,易患三高、中风、脂肪肝等慢性病。
『寒湿毒』
舌苔厚白、怕冷、总觉得身体沉重,浑身不清爽,腿像灌了铅,容易胃寒腹泻, 四肢关节疼痛、颈肩酸痛、肩周炎、腰酸背痛等症状,反复的口腔溃疡。
『瘀毒』
肤色暗沉、唇色暗紫、舌有紫色或瘀斑、眼眶暗黑,身上容易出现青斑,身上有疼痛处固定不移动,身上长肿瘤、肿块等。
只有阳气旺盛才能百病不生
想要健康
就必须将体内困扰阳气的
「寒邪」「阴毒」驱除干净
阳气才能得以恢复
▼
艾草——地上的太阳
是秉盛阳而生的纯阳之物
每种植物,甚至每个人,都有自己的巅峰状态。
而艾草最好的时候就是在端午前后,在天地间阳气最旺盛的时候,必须端午前收割艾草,才能成为李时珍老先生口中“可以取太阳真火”的纯阳之物。
过了端午,艾叶已沾染天地阴气,将不值分文!
爱灸堂采用端午节前后15天的烟台紫茎小叶灵艾为原料,存储三年以上,按照国药标准制作而成的艾条,药效好,渗透感强。
▼
三伏,用艾升阳排毒正当时
《本草从新》中说:艾叶……纯阳之性,能回垂绝之亡阳,通十二经,走三阴,理气血,逐寒湿,暖子宫,温中开郁,调经安胎……以艾之火,能透诸经而除百病”。
《内经》中也早有关于艾灸温通的认识,如 “火气已通,血脉乃行”(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)。
有这样一个故事:古代军队行军打仗,必然会带艾草,首先是因为艾草的治疗作用,其次是因为艾草可以发现水源。在需要水源的时候,就燃一堆艾草,当艾草烧着后,产生的艾热会顺着地下走串,直到它找到出路,而当艾热遇到水源的时候,就会随水一同蒸发升腾,将士看到有水雾冒出来,便知晓水源便在此处地下,便在此处挖井取水。所以,根据艾灸在人体的特点,那就是——自寻阴处。艾灸寻阴—升阳—祛阴毒。
从疾病产生的病因来说,寒主收引,朱丹溪认为血“见寒则凝”,艾灸的温热可以疏通人体气血运行和保持人体气血运行通畅,把体内所积累的痰湿、瘀滞、寒湿之“阴成形”的秽浊之物渐渐温化,使之减少、缩小、甚至消失。
具体艾灸可以:散寒、清热、疏风、祛湿、活血、化瘀、拔毒、散结、发汗、利水、消肿、止痛、调脂等效果。
▼
常见的艾灸养生排毒穴位有哪些?
内经说「春夏养阳」,三伏之时我们可以借助天地阳气旺盛的时机,用艾祛湿排寒,温阳补虚。
气海:生气之海,气血之会,呼吸之根,藏精之府。灸之能益脏真,回生气,固元阳,故能加强膀胱之气化,使膀胱之水化气上升布达周身,洒陈五脏六腑,为下焦之要穴。
关元:是小肠之募穴,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穴,又为三焦之气所生之处,藏精之所,为培元固本,补气益精,回阳固脱之要穴。
足三里: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,土中之土。胃为仓 廪之官,水谷之海,主纳谷,故灸足三里能升阳益胃,强壮脾肾,调和气血,益先后天之气。
中脘:胃之募穴,腑会于此。李东垣说:“胃虚而 致太阴无所禀者,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。”故凡食谷不香,饮食不化,面色痿黄,形体消瘦等脾 胃虚亏之证,均可灸之。
三阴交:足三阴之会穴。《针灸大成》说:“主治脾胃虚弱,心腹胀满,不思饮食,四肢不举……”故一切脾肾及下焦之疾患,皆可酌灸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