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
《黄帝内经》里有这么一段话:
「秋三月,此谓容平,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肺,冬为飧泄,奉藏者少。」
有时觉得古人的生活离我们很遥远,但其实这些话,放在当今社会也一样值得遵循。秋天的气息悠闲清净,暑气正在消散,随着天气变得凉爽,我们的心也静了,从容平和。
常常听到秋天应该「收」,用艾灸帮着把夏天里耗散的阳气和心神呀,都收回身子里来,好好保护。体内慢慢变得温热,人也就有了食欲,那些因为极热的天气吃不下的饭,睡不着的觉,都补回来了。心情变得爽朗愉悦,这就是秋天带给我们的礼物。
为什么立秋了还那么热?秋老虎来势滔滔,天气仍然是闷热闷热的,没有感到一丝凉风习习,甚至比夏天还要再热一些。
俗话说“冷在三九,热在三伏”
2018年的三伏天是
初伏10天:7月17日-7月26日
中伏20天:7月27日-8月15日
末伏10天:8月15日-8月25日
而8月7日刚刚处在中伏,而这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热。所以,立秋天气还是会很热,等过了末伏,天气才真正会逐渐转凉。
天气不但没凉,而且经历过几场秋雨,天气变得更加潮湿,人体的阳气就更容易受到侵袭了。
暑plus+湿气plus=难熬
多患高热,气虚不足
肌肉萎靡,二足萎弱无力,赤白痢疾
这些病都和脾脱不了干系啊,脾乃气血生化之源,脾主肌肉,脾主四肢,脾主运化
当湿气把小脾困住,人当然就会出现肌肉萎靡,四肢无力,气虚,腹泻痢疾等等问题。
中脘穴,为胃的募穴。「募」,有聚集、汇合之意,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,可治疗相关脏腑疾病。
脾胃互为表里,同为后天生化之本,共同协作可以运化体内多余的水湿。所以我们可以坚持艾灸中脘穴,起到温中散寒、健脾祛湿、和胃理气的作用,改善我们被暑湿影响的好胃口。
长久以往,脾胃的功能也会有很大的改善,如果平常有便秘或者腹泻的朋友,这个穴位也会是你好帮手。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说:“艾叶取太阳真火,可以回垂绝元阳。服之则走三阴,而逐一切寒湿,转肃杀之气为融和。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,起沉疴之人为康泰,其功亦大矣。”
所以,除了艾灸之外,大家可以适量泡些艾草茶喝,温暖身体,摆脱湿邪困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