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伏晴天,古人走出屋门,开始晒书。
古代很多人晒书也有选择在六月六、七月七日、重阳节。借阳气驱阴霾、潮湿、和雨季的秽浊。
《燕京岁时记》曰:“六月六日,抖晾衣服、书籍,谓可不生虫蠹”。
三伏是这一年当中温度最高,家家户户翻箱倒柜,拿出衣物、鞋帽、被褥晾晒统统拿到太阳底下曝晒,又称“晒红绿”。据说这样可以一年之内不生虫,不返潮。
也有些地方说要在白天将水放在阳光下暴晒,在冷却后用来洗澡,能防止得各类皮肤病。
三伏太阳能量最强,建议家中储备艾条的灸友,也可以拿出来晒一晒,再次吸收太阳真火,三伏灸效果会更好!
晒书、晾被、除疫祛灾成为三伏天里的重头戏。末伏将到,建议各位灸友抓紧三伏太阳能量最强的时候赶紧艾灸。
在三伏天,在阳气最旺的三伏天里,利用天之阳、地之阳、人之阳三重力量,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三阳相加,打通经络,固本扶阳,将藏在人体的经络和关节里面的寒湿气驱赶出来,多种陈年老疾也很容易就被温养治愈。
三伏灸的效果
局部刺激效果:局部的药物刺激通过神经反射,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 ,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,从而提高哦机体的免疫机能,对一些过敏性疾病起防治作用。
经络调节效果:具有温经通络,行气活血,祛湿散寒的效果,而且通过经脉的调整,达到补虚泻实,促进阴阳平衡,预防保健的作用。
药物本身效果: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,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,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,同时通过药物对局部穴位的刺激,以激发全身经气,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,发挥最大的药理效应。
保健穴位 足三里(补气血、健脾胃) 关元穴(补肾壮阳、温通经络、理气和血、补虚益损,补一身之元气) 神阙穴(温通元阳、复苏固脱、调和脾胃、益气养血) 中脘穴(一切脾胃之疾) 命门穴(升阳气补肾虚) 妇科病取穴 经期怕凉、痛经,总感觉小腹凉凉,宫寒不孕,伴有性冷淡、月经错后、稀发,经量少,经色暗,腰部冷痛。 取穴:关元、肾俞、三阴交、血海 作用:温补肾阳,温宫散寒。 慢性咳嗽取穴 痰多清稀,面色白,舌淡苔白腻,或滑腻苔,或伴有打喷嚏、流清鼻涕,遇冷则咳嗽哮喘加重,怕冷。 主穴:肺俞穴(根据个人症状配定喘、中府、肾俞等) 作用:温肺止咳,化痰平喘。 腹泻取穴 脾胃虚弱,经常便溏者,或贪凉太过或饮食不洁,导致寒湿或湿热内生,诱发急性胃肠炎、细菌性痢疾、消化不良等。 取穴:足三里、天枢、神阙、中脘 作用:温补脾肾,散寒止泻。 美容养颜取穴 改善眼袋、黑眼圈、眼睑下垂、皱纹松弛等问题。 取穴:气海、关元、三阴交、足三里、神阙、中脘。 作用:加速血液循环、美容养颜。 空调病取穴 长期呆在空调房,室内外温差大,易引发肩颈椎病。颈部正中属督脉。太阳经主“一身之表”,寒邪入体太阳最先受之。而督脉则主“一身之阳”。 取穴:大椎穴 作用:温阳利湿。 骨关节病取穴 夏季是治疗各种骨关节病的良好时机,效果显著,不要错过。 取穴:阿是穴、大椎穴、命门、肾俞 作用:培养固本、温肾壮骨、活血化瘀 皮肤问题取穴 夏季是皮肤病成为高发疾病。对于内有湿浊,外受风寒引起的舌苔白腻、怕冷,甚至便溏型荨麻疹、湿疹等瘙痒性皮肤病可采用艾灸来治疗。 取穴:曲池、合谷、血海、委中 作用:疏风止痒,温阳利湿。 暑湿症取穴 中医所说的暑湿证,一般不会出现高热,仅有低热,常伴有头痛、身体酸懒、倦怠乏力等症状,出汗而热不退,口干却不想喝水,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。 取穴:足三里、阴陵泉、中脘、神阙 作用:温中散寒,健脾利湿,止呕止痛。 艾灸应该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。日常保健,可选择自行艾灸。想要针对性调理的,例如:慢性疾病患者、美容减肥需求者、颈腰腿关节炎患者、过敏性鼻炎患者等等。若想彻底达到“冬病夏治”的目的,还应根据体质不同在专业灸疗师建议下再行艾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