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了伏天,湿气依然很重,湿气阻滞在脾胃中,容易伤身。同时,出伏后天气渐凉,也是“秋燥”的开始,很多人此时会感到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、皮肤干燥、干咳无痰。 一边“湿”一边“燥”,让我们的健康“腹背受敌”,稍有不慎,身体就会出现问题。小爱送你几个中医初秋养生方,既能祛湿,还能防燥,非常简单易做哦 中医介绍,出了伏天进入秋天的阶段,本身就是湿燥交替之时,是湿与燥转化的时期。 《素问》有“秋伤于湿,冬生咳嗽”的说法,意思是身体在秋天容易被“湿”所伤。 但秋气本为燥,又为何说“秋伤于湿”呢?答案就在《柳选四家医案》:“初秋之湿,本从夏令而来,原为正气。若论其燥,则在入秋以后,其气亦为正令。”意指初秋的“湿”是夏天遗留,和秋天本身的“燥”没有矛盾。 所以,出伏后入秋时是湿气与燥气相转化的时间,人体易受湿邪和燥邪侵入。燥易伤肺,湿伤脾胃,此时人们患病多为“肺燥胃湿”。 体内湿气过重时,会感觉到身体沉重、手脚冰冷以及食欲下降,这里给大家推荐几个方法,祛除残余湿邪: 01 艾灸健脾和胃祛湿 脾虚要艾灸的穴位有:中脘,神阙,足三里,百会。 中脘穴:中脘穴位于任脉上,在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处(当脐中上四寸)。 《经穴选解》中说:“中脘穴在胃之中,当胃小弯处”。所以它基本可以用治一切脾胃病症。不光如此,它还是腑会,所以对六腑的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。取穴时取仰卧位,按压多有酸胀感。 艾灸中脘和胃健脾,降逆利水,化除内湿。 神阙:就是肚脐。又名脐中,是任脉上的要穴。神,指先天或父母,阙,指牌坊,连起来就是先天的印记。 肚脐就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,也就是调整人体的最佳作用点。灸之则能让人体之中该升的升,该降的降,从而使人体阴阳平衡,气血和畅。 另外,少吃大油大腻的食物。 02 穴位祛湿:阴陵泉穴 湿气通于脾,祛湿要从健脾补脾入手。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,也是祛湿要穴。 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,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。正坐或仰卧,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下,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,以穴位感到酸胀为适度,能帮助赶走体内湿气。 中医有“燥主秋令”的说法,入秋后,很多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、咽干唇燥、鼻子出血、干咳少痰、心烦、便秘等,不妨通过食疗来调理一下。 对付“秋燥”要常吃些清热、生津、养阴的食物,如白萝卜、百合、梨、蜂蜜、竹蔗、马蹄等,尽量少吃油炸、烧烤类食物。另外给大家推荐2个食疗方,缓解秋燥! 01 入秋萝卜胜似良药 秋季人体容易出现咳嗽、哮喘、胃不适、头晕、胸闷、心悸等症状,白萝卜具有清热化痰的功效,生吃可以止渴、清内热;熟食可消食健脾。 秋季风寒感冒多发,感染风寒后,应吃些让人发热的食物。把葱段、姜片和白萝卜片一起煮汤,有散寒、止咳的功效,还可预防感冒。 02 秋藕最补人 熟莲藕性味甘、温、无毒,可以补心生血、健脾开胃,莲藕汤利小便,清热润肺。 秋冬季节,大家都爱喝的莲藕牛骨汤,这是一道养血美颜的汤品。最好等牛骨炖到五成熟时将藕加入,这样煮好的藕吃着才软糯。 需要提醒的是,平常烹饪藕的时候,最好不要用铁锅,否则藕会变成黑色。不仅菜品看起来不美观,营养也会打折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