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oss级寒流自西伯利亚一路南下,驱赶着暖湿气流一路将雪线推到长江以南,全国范围内迎来“不冻哭你算我输”的超凶降温。
冷冷冷
年度抗寒大戏拉开序幕,在寒冷面前,人类的“尊严”简直不堪一击。
万幸的是,北方人民美好的暖气已经被安排上了,幸福的日子就是暖气房里穿短袖!
南方人民的暖手暖脚暖脑袋、暖水壶也准备好了,做足了与严寒搏斗的准备!
那么,在没有统一供暖,没有暖宝宝、电热毯的古代,古人们,又是怎么度过漫漫寒冬呢? 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“冷”知识。 “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同销万古愁。”李白们的过冬方式,是用灰鼠皮、狐狸皮做大氅、披风、帽子,厚实又保暖。 然而棉花大约在宋朝才在中国普及,在那之前,贫穷人家用来御寒的多是用麻、褐制成的粗布衣服,富贵人家则通过穿绫罗绸缎或者是动物皮毛保暖。 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在《镜花缘》中,描写燕紫琼的装束是“身穿紫绸短祆,下穿紫绸棉裤,头上束著紫绸渔婆巾”。这虽然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,却是当时人在冬天的流行装束:上穿棉袄,下着棉裤。 考古学家曾在咸阳宫遗址附近发现了三座专用于为浴池供暖的壁炉,这说明什么呢? 这说明,早在秦朝的时候,我国就有了“冬日福音”——暖气的雏形。 古代的能工巧匠把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“夹墙”,“夹墙”下挖有一条长长的火道,炭口则设在室外。火道四通八达,连通了皇帝的龙床和寝宫,宫人往炭口里添上炭火,热力就可以温暖整个大殿。 皇家的温调房更大更高级,被称为“温调殿”。据称,温调殿以胡椒碎涂抹外墙,室内墙壁上还挂有锦绣壁毯,地上铺着厚厚的毛毯。屏风及大雁羽毛制成的幔帐则可将冷空气隔离在外。 寻常百姓人家呢,在筑房的时候,也会有意识地将厨房的火道和床炕相接,这样晚上做饭烧柴的时候,就连带把炕头给烧热了。 与暖墙一脉相承的还有炕。客则鼾睡炕上矣――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。中国北方住宅里用砖或土坯砌成,上面铺席,下有孔道与烟囱和锅灶相通,可以烧火取暖的“床” 今有热水袋,古有铜暖炉。 相传,早在春秋时期的楚国,古人就有把香草放在带孔的熏炉里焚烧用以取暖的意识了。 不过“暖炉”的正经出身,还是由火盆演变而来。暖炉多为铜制,根据用途,又分为“手炉”和“足炉”。 暖炉的形状小巧,可以随手提动,炉身分为两层,有外壳和内胆。 据说高超的匠人打造的暖炉,即便炉中的碳火烧得再旺,也丝毫不会烫手,温度反而恰到好处,可见古人的技艺可谓巧夺天工。 炭盆,顾名思义是指烧木炭的火盆,也是火塘的配备设施,一般以铜或铁制作而成,有时外加一个箱形透气的笼罩,防止失火或掉进他物燃烧。 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,专门用来供室内使用,熏炉又被称为“暖炉”“红炉”
前几年,随着宫斗大剧《美人心计》的播出,一首《椒房殿》火遍大江南北。然而“椒房”之名有什么来历呢?这还得从香料“花椒”说起。
听到花椒,广大西南人民肯定都不会觉得陌生。
《扁鹊心书》中说:“人之晚年阳气衰,故手足不能温,下元虚背,动作艰难,盖人有一息气在,则不死,气者阳所生也。故阳气尽则心死。人于无病时,常灸关元、气海、命关、中脘……虽未得长生,亦可保百年寿矣。”艾灸在古代主要用来治病,也是温阳补阳远离寒邪的好方式。 一方面,肾阳最需要的是温补,而补阳最好的方法就是艾灸,这样等于直接给肾加热。另外,艾灸温经通络的作用,等于直接将元阳之气输送到人的肾部腧穴,效果甚至达到立竿见影。 特别是寒冷的冬季已经到来了,人体受寒邪侵入易伤阳气,使阳气虚弱,自古寒冬就是万物闭藏的季节,阳气要以藏为主。冬季防寒保暖和护阳养肾,采用艾灸疗法是冬季养生护阳补阳的好选择。 爱灸堂火力定灸固本培元,精神矍铄,脑清脚利。对于阳气不足,气虚血虚,容易受外邪,造成体内淤堵,受亚健康疾病困扰的朋友有良效。对久咳、支气管炎、精神萎靡,遇到寒湿天气易发作肩、颈、腰腿疼等疾病困扰的人。爱灸堂火力定灸固本培元是不错的过冬养生选择。